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时代精神的精华
1.什么叫马克思主义哲学?
答: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2.什么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它们有哪些历史形态?
答:凡是承认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精神是由物质派生的,都属于唯物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在历史上存在三种形态,即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和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反,凡是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物质由精神派生的,都属于唯心主义哲学。唯心主义哲学还分为把世界归结为主观精神的主观唯心主义和把世界归结为客观精神力量的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态。
3.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区别有哪些?
答:辩证法的观点:它把世界看作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和永恒发展的过程,一切事物都是由内部矛盾推动而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形而上学的观点:它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把世界的各种现象看作是各自孤立、静止不变的东西,认为世界是没有矛盾的,是不会发展的,即使有变化也只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而且认为这种变化纯粹是外力推动的结果。
第二章 物质和意识
4.说明物质观发展的三个阶段:
答: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物质观。它对世界穷根究底,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原初物质”构成的,这种“原初物质”就是世界的本质。
第二阶段,是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物质观。它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质,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第三阶段,是当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它认为世界统一的基础和构成世界本原的物质是客观实在。
5.说明运动及其本质,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答:所谓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基本运动形式有五种: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物质离不开运动、无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运动也离不开物质,任何运动都有物质主体,都是物质的运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因此,既不能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也不能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
6.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是什么关系?
答:所谓相对静止,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暂时的、相对的稳定,这是相对于事物的显著变动状态来说的。事物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动非静,静非动,动与静是不同的,任何物质的运动过程都存在相对静止和绝对变动两种状态,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常在的,就物质的具体存在状态来说,它又有静止的一面,但这是局部的、暂时的、有条件的。另一方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它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贯通。任何形式的物质运动,都是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既对立又统一中进行的。
第三章 物质和意识
7.唯物辩证法的两个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最基本的观点,也是唯物辩证法理论的总特征。
8.什么叫发展?怎样理解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答:所谓发展是指事物的运动和过程。发展首先是一种运动:从性质上讲,发展是一种前进运动,既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从内容上讲,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新陈代谢,除旧布新;从形式上讲,发展是量变到质变。发展不仅是运动,而且也是一个过程,即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发展从本质上讲,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所谓新事物是指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反之,旧事物就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丧失其存在必然性的、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事物必然会战胜旧事物,因为三点:
第一,事物发展的辩证性质决定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新事物是在旧事物内部孕育成熟,发展起来的。它是旧事物赖以存在的因素,又是促进旧事物灭亡的因素。旧事物无法克服新事物,新事物在发展中必然否定旧事物。
第二,新事物在本质上比旧事物优越。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腐朽过时的东西,吸收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中不能容纳的新的内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受到人民群众支持的新事物总是不可战胜的。
9.什么叫肯定和否定?辨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肯定方面是指事物中维持其自身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其自身而不是其他事物的方面。否定方面是指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其转化为其他事物的方面。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有以下三条:
第一,辩证的否定是指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斗争的结果。这就是说,任何事物的否定都是自己否定自己,并通过自我否定,实现自己的运动,自我发展。
第二,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环节。辩证的否定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由旧质到新质的飞跃。没有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就不可能实现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第三,辩证的否定又是事物联系的环节。唯物辩证法认为,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并不是简单的抛弃,而是“扬弃”。所谓“扬弃”包含着抛弃、保留、发扬的意思,也就是既克服又保留,既批判又继承,在克服旧事物消极因素的基础上,保留某些有利于新事物发展的积极因素。这样,新旧事物之间固然有质的区别,但新事物是从旧事物内部产生出来的,因而同旧事物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10.怎样理解对立统一关系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即事物的矛盾运动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事物发展的实质、形式、道路、动力诸问题中,最核心的是动力问题。因为动力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全部理论的关键。事物发展中为什么会出现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这种形式?为什么会形成否定之否定这样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道路?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范畴,其实质也是对立面的统一。
第三,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事物就是矛盾,认识事物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作为科学的认识方法的唯物辩证法,就是教导人们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具体分析事物的矛盾,掌握解决矛盾的方法,推动事物的发展。
第四章 认识和实践
11.辩证唯物主义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认识观点是什么?
答: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和基本的观点。
12.什么叫认识的客体?它的特征是什么?
答:客体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那一部分客观实在。客体有两个主要特征:①客观性。客体是客观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具有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性;②对象性。客观事物成为认识客体,不仅是由于它的客观实在性,更重要的还在于它同主体发生具体联系,成为实践对象,进而成为认识对象。
13.什么叫真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相互联系?
答:所谓真理,就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里的正确反映。这里的“正确反映”,是指主观符合客观,认识符合实际。
所谓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是指真理的客观性和无限性。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因而是绝对的。凡是真理都包含着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都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都是不能被推翻的,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其二,是指从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人们可以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包含两层含义:其一,从认识的广度来说,任何真理都只是对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一部分、一个方面的认识,世界上还有很多事物,人们没有认识或没有完全认识。我们承认世界上尚有未被认识的事物,承认认识还有待于扩张,实际上也就承认了相对真理。其二,从认识的深度来说,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正确认识,带有近似的性质,不可能穷尽客观事物。我们既然承认认识尚未穷尽客观事物,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实际上也就是承认了相对真理。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两者是对立的。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性质,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考察同一客观真理所作的科学概括。另一方面两者又是统一的。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指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联结,相互渗透。其二,是指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第五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14.说明生产力及其三个基本要素,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政府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生产力是社会生产的物质内容,它表示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力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劳动者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而从事物质生产的人。
劳动资料是指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和物质手段。劳动资料是一个结构复杂、范围广泛的庞大物质系统,其中居于主要地位的是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使用劳动工具所加工的一切对象。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结合起来就构成生产资料,这是生产力中的物的要素,劳动者是生产中人的要素。
在上述三个要素中,劳动者是决定性的要素,因为劳动者是生产活动的主体,生产工具是劳动者创造出来的,生产资料只有在劳动者的掌握和作用下,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生产资料在生产力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特别是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它是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物质标志。
15.什么是生产关系?内容是什么?
答:这种在物质资料产生过程中发生或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叫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表示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生产关系的内容或结构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关系等三个方面组成。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全部生产关系的核心和基础。
16.说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相互关系:
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两个方面。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自然环境和人口因素等三个基本方面,其中,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最主要的,是具体决定意义上的方面。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指各类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它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哲学理论、科学理论、宗教观念、文学艺术以及各种社会心理等感性和理性的社会精神活动。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决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和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意识或快或慢地发展。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社会意识不是消极地反映社会存在,而是对社会存在有巨大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会加速社会发展,反动的社会意识会阻碍社会发展。
第六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17.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答:正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之间的交互作用,引起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推动社会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8.社会发展的基本经济规律是什么?
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经济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构成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它是社会发展的又一个基本经济规律。
19.什么叫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人民群众是指推动社会发展的大多数人,它包括三部分人:①全体劳动人民;②除了劳动人民以外,有时候还包括一些剥削阶级在内。这里讲的时候,是指处在革命时期或外国入侵时期,站在革命阶级和保卫祖国堡垒之内的剥削阶级;③反动阶级中某些起进步作用的个别人物。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人民群众是物质资料生产的担当者,为人们提供衣食住行用等生活资料和政治、文化、教育等一切社会活动的物质条件。同时,又不断积累生产经验,改进生产工具,为社会发展提供原动力。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一方面,人民群众为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们提供创造社会精神财富的物质条件和经验材料,间接地参加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另一方面,也直接创造社会精神财富。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社会的发展是通过社会变革实现的,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人民群众。同时,社会的改革、进化,也是人民群众推动的。
第七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20.什么叫人性?人的本质属性是什么?
答: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性一般可分为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三个方面,人性是人的三种属性的辩证统一。
在人性的各个构成要素中,人的社会属性是人性中的本质属性。所以,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1.怎样理解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辩证统一?
答:所谓人的价值是指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
理想人格是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完全的统一。人的价值首先是指人的社会价值。人对社会的贡献越大。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越大,其社会价值也就越大。人对社会的贡献,包括物质方面,也包括精神方面。
人的个人价值就是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一个人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他的个人价值也就越大。我们说一个人有较高的个人价值,必然是指他能较少地依赖社会,而较多地靠自己努力工作来获得个人和群体的生存和发展条件。而“靠自己努力工作”来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实际内容,只能以为社会创造财富进而从社会获得回报的方式来实现的。所以,人的社会价值也内在地包含了个人价值,人的个人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必要组成部分,人的个人价值又是通过社会价值体现出来的。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辩证的统一。
22.共产主义的含义是什么?
答:共产主义包含三方面含义:一是指科学的思想体系;二是指最理想的最合理的社会制度;三是指运动,即实现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应该用共产主义理论武装自己,树立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投身于共产主义的伟大实践。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